追溯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是在平原、高山、湖泊、海洋中相互交織在一起。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我們曾經熟悉的傳統正在慢慢變得陌生而又生疏。
作為設計,必須時時刻刻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細節處去汲取營養。
地形、建筑、植物、器物不加區分地編織一起,而又精心地融入遠山湖泊,使用最接近于自然的設計語言,將天地萬物融入設計之中。設計靈感兼具生活美學,二者缺一不可。
四月,馬蹄蓮的兩位老師——陳熠、肖鋒踏上了探尋美學之旅,來到臺灣,奇遇臺灣人文美學之旅,尋找美學領域的探訪人,去追溯尋找當地的生命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奧秘。
臺灣,這里有大歷史碾過的痕跡,這里有著溫良恭儉讓的人民,這里保留著許多我們的過去,這里也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云山霧繞中的臺灣
行程精華
探訪人
蔣勛,臺灣著名畫家、詩人與作家,深厚的美學理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兼具理性與感性,跨界小說、散文、繪畫、藝術史、美學論述等多領域作品。啟蒙了華人世界對生活美學的新浪潮。
蔣勛的美學理論對于設計而言,有著很大的影響,將設計中的審美觀與傳統的美學更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蔣勛
楊渡,臺灣詩人,著名作家,輔仁大學講師,《中時晚報》總主筆,《中國時報》副總主筆,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一百年漂泊— 臺灣的故事》、《暗夜里的傳燈人》等作品 影響巨大,用知識和文本記錄了臺灣百年滄桑史和社會變遷。
通過楊渡老師的講解,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臺灣的人文背景,于設計而言,每個項目之前一定充分當地的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激發靈感與合理地創作。
▼楊渡
方文山,新銳作詞家、詩人、導演,在華語流行音樂創作領域中,以鮮明的個人風格顛覆了華語歌詞的傳統情愛寫作場景 , 開創并引領了全新的填詞風格。
他熟稔網絡時代的思考模式,擅長將文字圖像化,其天馬行空、充滿畫面感的歌詞、宛如電影場景般的文字剪接,為其在傳統歌詞創作領域中樹立了旗幟鮮明的個人風格和極高的作品識別度,在現今大熱的中國風設計與他那詞作有著很大的影響。
▼方文山
陸蓉之,著名策展人、藝評家,曾任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上海外灘 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并在臺灣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專任教授,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還擔任美國加州國際藝術基金會亞洲地區策展人、臺北當代藝術館基金會董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客座教授等職。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就學,獲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美術學士及碩士。
陸蓉之針對設計師們分享了許多布展空間里面對于設計而言許許多多要注意的地方,讓設計師們受益頗豐。
▼陸蓉之
凌宗涌,著名花藝大師,從奢牌高定市場,到明星夢幻婚禮,他堅持使用當地道地花材,藉由花去傳遞感情,并堅信大自然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再細微也可以自得其樂。他說,自然而然,順勢而為,才是和自然相處之道。
現今很多設計中,對于整體空間,花藝美學對于空間氛圍的影響愈來愈大,如何更好地呈現出美的狀態,向凌宗涌請教還是很有必要的。
▼凌宗涌
▼認真專注學習插花的陳熠老師,腦海中是否已經構想出下一個案子的新亮點。
▼肖鋒老師的插花作品,是不是很心靈手巧。
▼課堂中學員們在認真領悟著凌宗涌講授的花藝技巧,進行創作。
▼學員們課后走進戶外,與大自然親密地接觸,立馬都成了當地的“花農“。
陳瑞惠,樹火博物館執行長,李依耘,FENKO鳳嬌催化室品牌總監,她們創立了一間以自然材質為反應物、創意人人為催化劑,發酵各種想法、對象與空間設計的實驗室,擁有樹火深根多年的紙文化底蘊,卻也擁抱各種開放性的可能;從紙開始,但不止于紙。
23年來,以媒合設計師、藝術家使用各式紙媒材創作,尤其是原生產用于工業、科技領域的用紙,或是極少量精致制作的純手工紙。
以自身對于紙材敏銳度,引導創作者找到合適的材質或中間資源完成想象的全貌,在各類型展演、創作中推砌出文化深度與高度。對于設計而言,更加有機靈活地運用多種新材料而加以創新,可以讓設計作品顯得更加靈透。
美食時刻
眾所周知,臺灣物產豐饒,各種美食琳瑯滿目,作為本次美學之旅,在學習之余,品嘗當地美食也是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藝術館之旅
美的共相是什么,正如朱光潛先生在書中說寫,定義正名向來是難事,但是形容詞是容易找的,我說“駿馬秋風冀北”時,你會想到“雄渾”,“勁健”,我說“杏花春雨江南”時,你會想到“秀麗”,“纖濃”;前者是“氣概”,后者是“神韻”:前者是剛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自然界事事物物都是理性的象征,都是共相的殊相。同樣在設計中也是如此,都有著兩面性,所以在藝術館內總是能找到這事物的兩面性異端和共相。
臺北當代藝術館,現今的前衛和悠然的歐風及日本前輩建筑師作風,塑造了當代藝術館獨特的融合度與迷人樣貌,成為臺北人文地上的新地標。
結語
誠然我們一直在探尋人與空間的關系,設計者可以獲得空間所傳播的信息內容,如功能的實現、美的感受、以及空間表達的文化意義,從人與空間的體驗關系、空間環境中人的參與性、人與空間的相互交流性以及挖掘人性背后的故事。做有故事的設計。
通過這次臺灣美學之旅,我們可以探討臺灣物質環境中的“萬物”觀念的獨特性。臺灣生態植被眾多,自然地形和植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設計而言,引入一個全新的、與環境不徹底脫開的語言體系,隨物賦形。
最后還是想重復開篇的那句話作為結語—臺灣,這里有大歷史碾過的痕跡,這里有著溫良恭儉讓的人民,這里保留著許多我們的過去,這里也預示著我們的未來。